【大医精诚】中医名家走基层,推进中医药传承发展

中医独立设区、重点建设

让“老百姓方便看中医、放心吃中药、看上好中医”的民生期盼,是一所情系百姓的医院在传承祖国传统医学文化瑰宝时的必答题,更是医改提内涵的必修课。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,全国政协委员、国家卫健委党组成员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余艳红说:“守护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,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均衡布局等是今年工作重点,也是党和国家对人民期待的庄重回应,更是中医药人义无反顾的光荣奔赴。”

(中医馆开馆)

(中医科、中西医结合科病区)


中医独立设区、重点建设

为全面推广、传承中医药文化,进一步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,我院多管齐下:加快中医药诊疗软、硬件建设;名老中医专家长期坐诊;引进中药方剂自动煎药生产线二条,月均可煎煮1000剂中药饮片;加快推进中医药服务体系和文化建设;不断提升中医药诊疗水平;较大程度上满足辖区群众对中医药服务需求;在探索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道路上结出累累硕果。

(康复理疗区)



琴棋书画、茶艺元素、中医文化

融为一体,交相辉映

岐黄之术,薪火相传。漫步在古香古色的中医馆,不时飘来的艾草香沁人心脾。在雷霆千钧之际,我院多方筹措2000多万元,建设了功能齐全、别具匠心的中医馆。同和中医馆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,设有11个功能区(足疗区、现代康复运动治疗区、男中药沐浴区、女中药沐浴区、艾灸·脐灸区、中医理疗区、超短波治疗区、现代康复作业治疗区、现代康复语言训练区、熏蒸区、康复训练区),馆内智能化管理(自助终端、机器人导诊),形成了具有鲜明传统中医药文化特色与现代医学生物、物理力学、运动医学等相结合的康复理疗科;集功能锻炼、养生保健、治疗康复的传统与现代结合的一站式治疗、康生驿站;采用中式元素独特的风格,处处体现历史悠久、灿烂的中华中医药文化瑰宝的场景,突出传统文化特色;设置贵宾区、融入中式茶艺文化,琴、棋、书、画等元素,营造了浓郁的5000年华夏灿烂文化和中医药传统文化氛围。

(中医药保护品种生态园)

(中医园林)

(贵病区)

(休闲区)

(名贵中药展览)


生物力学,物理运动

现代医学与传统中医水乳交融

中医科、中医西医结合科独立病区编制床位50张,现有医技人员46名,医生8名(其中高级职称2名、中级职称2名、初级职称4名),护士9名,康复理疗技师29名。以中西医结合治疗为主要手段如:脐腹灸、全身艾熏灸、针灸、推拿、按摩、拔罐、正骨、放血、小针刀、穴位注射、中药全身沐浴、中药桑拿蒸汽浴等技术;同时应用现代理疗手段:物理治疗(PT)、作业治疗(OT)、言语吞咽治疗(ST)等。对脑卒中、脑外伤、周围神经损伤、急、慢性疼痛、骨关节疾病及骨折等疾病进行功能康复训练。开展了各项神经促通技术(如:Brunstrom技术、Bobath技术、PNF技术和ROOD技术)和促醒技术等;运动再学习、关节活动度训练、肌力训练、平衡功能训练、手功能训练等技术。

(康复理疗区)


未病先防,既病防复

传承经典,硬核彰显

黄女士因宫外孕术后并缺血缺氧性脑病,说话困难、站立困难和步行平衡不稳,在多家医院康复治疗效果欠佳,近日慕名到我院中医康复科治疗,一个疗程后,患者效果明显,语言较入院时表达清晰、步态平稳,在其家属挽扶下能行走!

( 黄女士行走步态平稳)

我院中医康复科帮助多名脑梗塞、脑出血等恢复期、不能自理的患者,通过醒脑开窍、分期针刺、穴位注射、复训练等手段为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康复治疗。促进了患者病情康复,早日回归正常生活。

(患者亲写感谢信及赠送锦旗)



传承中医药博大

精髓造福一方百姓

“简、便、验、廉”是中医传统特点之一,同时也是中医的精髓所在。而在综合医院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,既是特色,更是优势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要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,这坚定了我院推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和决心,更让我院的医生们备受鼓舞,大家都纷纷表示:要努力提升自己的医疗技术,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安全、便捷、经济、有效的中医药服务。


文/编:顾佳敏

校对:刘卓佳

责编:诸红标

审核:张奇东



医院官网:http://www.gzthyy120.com

地址:广州市增城区新塘镇坭紫村茅山大道南4号




下一篇:这是最后一篇
上一篇:这是第一篇